最近,台湾国民党候选人郑丽文的一句话——“请大陆的朋友们别再对台喊打喊杀”——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。
郑丽文的从政路可以追溯到学生时期,19岁加入民进党,那时她可是“台独”理念的铁杆粉丝,甚至曾高喊“推翻国民党当局,建立属于我们的‘国家’”的口号。不过,当她亲眼看到民进党把“台独”当成政治手段,而不是真心的理想追求,又看到陈水扁当局推行“去中国化”政策,撕裂社会、激化两岸紧张局势时,她慢慢意识到,“台独”这东西其实就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政治赌博。
2005年,在连战的真心邀请下,郑丽文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——加入了国民党。这个决定可不是随便来的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,对“台独”路线潜在危害的深刻反省。她自己也坦言,不能再和那些“贪婪夺权、爱钱如命”的人站在一条战线上,违背了自己当初从政的初心。
在倡导和平的同时,郑丽文提到台湾在被清朝抛弃后,遭遇了日本殖民50年的历史。这可不是随意说说,而是在努力唤起大陆同胞对台湾人民集体创伤的理解和共鸣。
1895年《马关条约》签完后,台湾归了清朝,结果被日本占领了长达半个世纪。日本殖民政府通过语言政策、土地剥夺、经济掠夺和暴力镇压,彻底改变了台湾的社会面貌。在文化方面,他们推行“皇民化运动”,禁了妈祖信仰,还强迫大家改日本姓氏,学校里中文也被禁止。用暴力镇压,基本是殖民者维稳的最后招数,其中最惨的就是1930年的雾社事件。
1930年10月27日,赛德克族的领袖莫那・鲁道带着三百多名族人,趁着日本殖民者办“台湾神社祭”的时候,发动了起义,袭击了雾社附近的日本警察署和学校,弄死了百余名日本官员和普通百姓。殖民者的报复也相当狠,不到头,又调来了几千日军,甚至用飞机、大炮还有毒气弹对赛德克族的部落来个包围和扫荡。起义军弹尽粮绝后,莫那・鲁道的老婆选择上吊自杀,他自己也是在偏远的山里服药自尽。而日军一点都没有就此罢手,反而对老弱妇孺也不放过,很多孩童活活被摔死,整个部落几乎灭了族。
事件告一段落后,日军还把莫那・鲁道的头颅砍下来,做成标本带到东京展览,直到1974年才归还给台湾。雾社事件不仅是台湾殖民时期最血腥的一幕,也成为了台湾人心中对殖民压迫最痛的集体记忆——它证明了殖民者嘴里说的“文明统治”,其实不过是用刀尖和鲜血堆出来的谎话。
在五十年的殖民统治期间,这些苦难几乎一直持续着:二战后期,为了弥补兵力不足,日本在台湾强制征召青壮年加入“志愿兵”或“军夫”,差不多十万台湾青年被送往中国东北、东南亚以及太平洋战场,许多都变成了日军的炮灰,尸骨无存;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,美军对台湾实施轰炸,殖民当局优先保护日本移民的居住区,却对台湾平民的生命财产毫不关心,造成了不少无辜的伤亡。到1945年10月25日,台湾光复的仪式在台北举行,当“台湾归还中国”的声明响起时,许多台湾民众忍不住掉泪——他们终于告别了“亡国奴”的日子,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。
这段历史在台湾的记忆里留下了深重的创伤,成了许多民众心中关于“被抛弃”的集体回忆。作为国民党主席的候选人,郑丽文提出了“建议——中国台湾省三大原则”:不搞麻烦制造,也不做地缘政治的牺牲品,更要当和平的推动者。这一态度明显跟民进党当局的立场截然不同。
她明确反对“渐进台独”的做法,批评赖清德炒作“台湾地位未定论”,认为这是在拿台海的稳定打赌。她主张两岸之间不要通过冲突或战争来解决问题,国民党应主动减少对立,推动两岸和解的步伐。在军事方面,她表示不支持赖清德政府把国防预算提高到GDP的5%,甚至3%也不认可,认为维护台海安全更应该把“政治上的和解”放在首位。
不过,郑丽文的两岸政策也遇到了一些质疑。她一面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,另一面却说“认同中国与接受统一是两码事”,这种话被一些人批评为“隐性台独”。大陆方面的回应也很明确:国台办强调“九二共识”的核心是一个中国,反对任何形式的“台独”;外交部则指出,任何试图把“认同”与“统一”划清界限的说法,实际上都是在背离一个中国原则。
郑丽文提到这段历史,可能就是希望大陆的朋友们能明白:台湾人特别珍惜和平,不单纯是怕打仗,更有对过去“孤立无援”困境的担忧。当然啦,理解这份心结不意味着要支持任何划清两岸界限的主张——毕竟,台湾从来不是“被抛弃的孤儿”,1945年光复就证明了,祖国从未忘记台湾。现如今,大陆坚持和平统一,也就是为了让台湾人民不再经历历史上的苦难,让两岸同胞努力共同守护一个稳定、和平的未来。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