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:有些照片明明构图规整、色彩协调,却总觉得缺少点“质感”?有些照片看起来简单,却让人忍不住细细端详,仿佛能触摸到画面中的粗粝、柔滑或冰冷?这种能唤起触觉联想的视觉语言,正是摄影构图中极具表现力的元素——肌理(Texture)。
图片
什么是肌理?
肌理,原本是艺术学中的术语,指物体表面的纹理与质感。在绘画中,它是用笔触、颜料堆积表现出粗糙或光滑;在摄影中,肌理则通过光影与细节再现物体的表面特征,让观者“看”到一种“触感”。
在手机摄影里,肌理往往被低估,因为相比于色彩、构图、光线,它不是第一眼的“视觉冲击”,但却是构成照片质感与深度的隐性骨架。
图片
为何要练习“看见肌理”?
在摄影构图中,肌理有以下几种作用:
1️⃣ 增强真实感与空间感
肌理的细节让画面更有“实感”,尤其在特写与微距中,能让观者产生“身临其境”的感觉,比如老树的斑驳树皮、裂纹砖墙的粗糙、雨滴落在荷叶上的脉络。
图片
2️⃣ 唤起感官记忆
你看到风干橘子皮、手工纸的纹路,会不会立刻联想到“干燥”“粗糙”“手感”?肌理之所以动人,是因为它与我们的触觉经验产生关联,形成心理共鸣。
图片
3️⃣ 提供节奏与构成线索
肌理是构图的节奏之一。重复的肌理如老屋的瓦片、沙滩上的脚印,天然形成画面的韵律与节奏,让图像不再“平板”。
图片
4️⃣ 营造氛围与情绪
柔和的肌理能传递温暖,粗砺的肌理可以表现孤独与冷峻。不同的肌理让照片的情绪更具表现力。例如用逆光拍摄棉布窗帘,它的纤维肌理带来柔软的静谧感。
图片
外在美感与心理影响从何而来?
肌理之美,不止于“看上去有质感”,它还源自我们与世界的“身体经验”。
肌理唤起的不是“观看”的视觉愉悦,而是“想象触摸”的感官记忆。心理学家认为:肌理激发的是多模态联觉——即视觉刺激引发触觉联想,这种联觉增强了观众对画面的投入感与共鸣。
同时,肌理还能激活我们对时间的感知。剥落的墙皮、斑驳的铁锈,这些肌理不是表面,而是“时间的痕迹”,让观者在瞬间意识到“过去”“沧桑”“记忆”这些抽象概念,从而提升了照片的文化与情绪含量。
图片
日常拍摄练习方法
许多手机摄影爱好者只关注光线和主体,却忽略了身边处处可见的肌理世界。以下是5个练习建议,帮你开启“肌理眼”:
✅ 练习一:寻找“对比肌理”
在同一画面中,寻找柔软与坚硬、光滑与粗糙、新与旧的肌理并置,比如雨伞与地砖、老墙与鲜花。
图片
🎯目标:强化肌理对比,训练质感敏感度。✅ 练习二:拍摄“肌理特写”
使用手机的微距或2x长焦,贴近拍摄木头、布料、水泥、树皮、皮肤等对象,记录其细节纹理。
图片
🎯目标:捕捉肌理细节,构建视觉触觉联想。✅ 练习三:逆光发现肌理
逆光最能强化表面纹理,用侧光或背光拍摄透明玻璃、毛毯、窗帘、纸张,肌理会立体浮现。
图片
🎯目标:理解光与肌理的关系,强化光感训练。✅ 练习四:用黑白增强肌理
彩色画面中肌理容易被颜色“稀释”,尝试用黑白拍摄,强化明暗与纹理的表现力。
图片
🎯目标:脱离色彩依赖,更纯粹地认识肌理结构。✅ 练习五:拍一个“质感日记”
每天选一个物件,用不同光线与角度拍摄其肌理,如书页、饭碗、鞋面、植物茎叶,连续拍7天。
图片
🎯目标:建立“质感档案”,训练视觉的耐心与深入。写在最后:拍摄肌理,也是在拍“触觉的记忆”
手机摄影不是只拍表面的“好看”,更可以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凝视与沉思。肌理之所以动人,是因为它忠实记录了时间留下的痕迹,是肉眼可见的“岁月证据”。
当你学会发现肌理、感受肌理、表现肌理,你的照片也就开始拥有了深度、重量与灵魂。
图片
🌟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最近一次让你“忍不住想摸”的画面
📷你也可以用#我拍的肌理图 打卡你的发现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