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宁夏频道
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
9月22日,由宁夏银川市人民政府与人民网联合开发的“AI银川”经贸文旅智能体(简称“AI银川”)正式上线。
“AI银川”界面(点击图片进入“AI银川”)
作为银川实施“五八”强首府战略、打造“三都五基地”、建设“两地五中心”的重要抓手之一,“AI银川”深度融入“数字中国”“人工智能+”等国家战略,将以人工智能赋能百业、助力社会治理创新。
近年来,银川市已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、全国营商环境标杆示范城市等16项国字号荣誉,“AI银川”的上线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向“数智化”转型,让银川变得更美好。
技术底座筑牢模型“智慧脑”
“AI银川”依托人民网混合云平台实现资源部署与运维管理,保障数据高效存储与调用;核心引擎层深度融合“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”技术优势,部署人民智媒大模型、Deepseek大模型、数据嵌入与重排模型及中阿英三语翻译模型,其中“中阿智能互译系统”由宁夏智慧宫与人民网外文专家团队参与训练,融入“人民审校”系统过滤敏感内容,为面向阿语国家的开放合作提供安全、专业的跨语种支撑。
启动仪式。人民网记者 梁宏鑫摄
“AI银川”展示层则通过移动、WEB、PC多端及“aiyinchuan.cn”专属域名,为用户提供便捷访问入口。
据了解,为让“AI银川”“听得懂、答得准”,项目团队重点建设中、英、阿三语主流价值语料库,累计导入21.8万条覆盖党和国家重要会议、政策文献的主流价值观语料,精选6.5万条银川经贸文旅领域补充语料,经过“清洗—标注—翻译—双审”全流程处理,完成12万条三语语料加工,翻译准确率达≥95%。
项目团队通过这些“笨功夫”建设的高质量语料为模型训练提供“源头活水”,确保跨语种沟通的专业性与安全性——例如中阿英三语互译系统融入“人民审校”系统,可实时过滤敏感内容,已成为经贸洽谈、政务办理的“沟通桥梁”。
场景落地激活服务“新动能”
模型能力的增强,最终要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效。“AI银川”聚焦经贸与文旅领域痛点,打造一系列创新应用场景,让智能服务“看得见、用得上”。
在经贸领域,平台破解企业跨境贸易“政策查询难、供需匹配准、语言沟通堵”三大痛点:智能商贸匹配系统通过动态企业画像与AI算法,已完成600家中阿企业供需信息录入,实现跨境采购“精准对接”;政策智能查询功能汇集国家、自治区、银川市三级政策文件,支持关键词检索与实时更新,企业“指尖一点”即可获取权威解读。
“AI银川”智能商贸匹配。
截至目前,已有12个合作项目通过平台达成意向,总金额达3亿元,如宁夏智通供应链有限公司借助企业需求分析功能,快速与建设银行宁夏区分行达成融资协议。
文旅服务则从“标准化供给”迈向“个性化体验”。AI游“塞上湖城大美银川”应用依托英语、阿语NLP技术,可解答景点历史、美食文化等问题,避免文化误解;智能行程规划系统覆盖银川300+热门景点、1000+酒店及餐饮资源,输入“家庭出游,有老人小孩,2天”,即自动推荐漫葡小镇休闲、黄沙古渡轻度体验等组合路线,大幅节省游客攻略时间。
政企协同破解落地“拦路虎”
“模型要好用、应用要落地,离不开政企协同的‘强保障’。”银川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项目推进中曾面临“数据整合难、多语种技术门槛高”两大挑战。
为此,银川市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组,由数据局统筹梳理经贸、文旅分散数据,联合人民网共建语料库并增加内容审核校验机制,确保模型输出准确可靠;市商务局则推动87家商贸流通企业上传供需信息,通过“AI银川”实现精准对接。
企业层面已尝到甜头。智慧宫国际文化传播集团负责人表示,“智能的政务服务,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办事指引,自动解答企业关于政策法规、办事流程等方面的问题。”
从“模型增强”筑牢技术根基,到“场景创新”激活服务效能,“AI银川”正以“经贸+文旅”为核心,构建多语种、全场景的智能服务体系。
“AI银川”正式上线,是银川拥抱智能时代、以人工智能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。随着“AI银川”在惠民服务、房地产、医疗健康、互动体验等领域持续丰富功能模块,“塞上湖城、大美银川”将以更智能的姿态,架起中阿经贸合作的“数字桥梁”。
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